中学教材教法:暗示教学法的原理与应用(2)
2012-04-15 14:43 青岛公务员考试网 http://qingdao.huatu.com/ 作者:青岛华图 来源:未知二、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
暗示教学法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神经生理学理论、精神治疗学理论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心理学理论。洛扎诺夫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应成为一种趣事,应当在无紧张的状态下进行;作为人,其思维是在自觉意识和潜意识两种意识层面上进行的;暗示是利用通常不用的大脑储备的手段,目的在于加快学习。后来人们把它归纳为四条心理学上的依据:
1.人的可暗示性
即人的可意会性、可启示性、可影响性,"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人虽都具有可暗示性,但接受暗示的能力各不相同。它受制于发出暗示和接受暗示双方各自的体力、智力、职业能力、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如果前者在这些方面都优于后者,那么就可产生较强的暗示能力,反之则可能使暗示受到抵制以至失去作用。人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但同时也具有反暗示的能力,这种反暗示的防线通常有三道:①逻辑防线,"对于它印象上认为不合逻辑动因的,一概挡驾";②感情防线,"对于不能达到创造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一律挡驾";③伦理防线,"凡与个人的道德原则相矛盾的暗示,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这三道防线为人所共有。在使用暗示教学法时,决不是要去强行突破这三道防线,而是相反,要取得与这三道防线的协调,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克服它。
2.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无意识活动又称非理性活动,是与有意识和理性活动相对的概念。人在进行理性活动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伴有非理性活动的存在。暗示学的研究认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相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相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相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相结合,并且和他的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记忆要求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能产生暗示效果的。"
3.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又称为非特定心理反应)
这是一种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应,如一个人听另一个人说话,听者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说者所说的内容上,这是一种注意的心理反应,也称为特定的心理反应。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表情以及伴随而来的动作、手势、姿态等,也时不时地引起听者的部分注意,这是听者没有意识到的注意,即模糊的注意。这种听者没有意识到的注意,就是非注意心理反应。
4.人的潜力
是指潜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成功的科学发明、文学创作,无不是作家、科学家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发挥了自己的潜力而做出来的。人的潜力的挖掘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潜藏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深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特定的环境压迫下,在某种强烈的动机、愿望、目的及需要的促使下,才会显露出来。人的潜力一旦挖掘出来,就可以使人产生超常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暗示教学法正是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境,迫使人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各种能力。
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根据都来自科学实践,符合人的客观实际。它所依据的人的可暗示性、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人的潜力,总括起来,都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的感情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而这些也可理解为包含着人的情感和认知、人的直觉和创造性、人的个性与发展、人的潜能等因素。
三、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 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因此,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学不应带有任何紧张气氛,要使学生在愉快、自然、轻松的情境中学习。在暗示教学中,愉快情绪不是来自要求学生掌握繁多的知识,而是来自学生主动索取知识的愿望。因此要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紧张、恐惧等感觉和情绪。
2.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
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人们能和环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之上。"个人的见解、动机和记忆都受感情、想象以及其它无意识活动的影响"。只有当有意识与无意识和谐统一时,学生的智力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洛扎诺夫认为,如果教学过分相信理性的力量,不顾及感情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最终只能造成理智和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矛盾,加剧彼此间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3.师生互相暗示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心理活动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
上述三条原则之间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条,都不能称其为暗示教学法。
四、暗示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暗示教学法的实施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暗示教学时,可以有很多种暗示的策略,如手势暗示、目光暗示、语言暗示、艺术暗示、情绪暗示等等,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途径。
第一,心理途径。要求教师特别重视无意识的知觉,尤其是外围知觉,创造愉快气氛,消除紧张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喜悦,把暗示引向激发人的潜力,创造高度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另外,通过期望暗示,实现期望效应,也是利用心理途径进行有效暗示的重要手段。实验证明,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以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而这些学生也就容易取得如教师所期望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暗示效应",即"权威谎言的暗示",使学生对自己一定会成功产生了自信,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 "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恰当合理地运用"期望效应"原理,必将有利于学生克服体育学习中的恐惧,激发学习自信心。
第二,教育途径。暗示教学法要求教材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对环境的布置和教材内容之间充分协调,利用愉快的背景,首先排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困惑感,使其充满了信心。如合理改造教学内容和教学器材,精心设计器材的摆放顺序等等,都是对教育途径的有效利用。
第三,艺术途径。艺术本来付诸于人的直觉和感情的,因而利用艺术手段进行教学,感染能力强,效果好。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所教内容结合起来,也比较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选择和设计艺术暗示手段时,要从项目特点、学生的性别心理等实际情况出发,而不必生搬硬套。
2.暗示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教师与教材的权威化
这里讲的权威(authority)是指某些人物、观念或教材,经过时间考验后取得人们尊重、崇敬的信任感。运用这种权威的影响力,使人能乐于受教,易于接受暗示,增强学习能力。教师的权威无疑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还要关心爱护,平等相待;不仅专业知识精深,且知识结构广博;不仅要动作技术优美娴熟,还要具有健美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特征。在使用权威这一技术时还应注意,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权威的作用不能太明显,因为当学生不知道教师使用的技术时,反暗示防线更容易被突破。
2)稚化
稚化(infantilization)这一技术针对成人教学而言。稚化并非消除或弱化成人的生活体验和智力,而是使成人在学习中利用儿童的某些特点,如自发性、自信、好奇心、记忆能力。稚化技术能够帮助(高年级)学生消除暗示,即将他们从过去受到限制的、不利的暗示中解脱出来。比如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可能因某种来自成年人的观念而束缚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对于在众人面前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术表现出明显的畏怯、退缩或矜持,这一点在女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而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则没有这样的压力或有意识的努力,意识的被动和身体的放松状态使得体育教学更容易进行。因此,通过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来达到稚化,对于引发轻松的学习气氛,消除压力和恐惧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双重交流
双重交流(double-planeness)指来自环境的无意识刺激(如教室的装饰)和教师的教学特色(表情、手势等)对学生无意识心理的刺激。这些边缘刺激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暗示教学注重教学情境的布置,同时教师应保持愉快、热情、自豪、饱满的精神状态。此外,在运用双重交流技术时,教师还应经常性地向学生渗透高期望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的期望效应,激发学习的自信。
4)高超的教育艺术
运用暗示教学,并非简单地做几个手势,放几段音乐,说几句鼓励的话那么简单。真正的暗示,是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暗示技巧的,比如如何把握有效的暗示时机,如何有效突破学生的反暗示防线,如何不留痕迹地达到暗示的效果等等,都是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因此,运用暗示教学法之前,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培训。
事实上,暗示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局限性,如在大规模的群体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施加的暗示,常常难以保证预期的效果。洛扎诺夫最初进行的实验主要是针对语言教学中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暗示教学在其它能力的协同培养和发展方面的效果是否显著还有待科学验证,加之人们对其实验本身的科学价值尚存质疑,因此我们在移植和借鉴暗示教学法时,也应持慎重态度,既不能过分夸大暗示教学的效果,也不必一概否定。但是,从心理学依据的角度而言,暗示教学所倡导的关注学生无意识心理倾向,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关注学生非理性因素在教学中的意义等,对于克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恐惧心理,提升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期望,发掘身体运动潜力等方面,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可以说,心理暗示是体育教学中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性教学策略,如果可以和其它教学策略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动机,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责任编辑:admin)